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新闻新闻
“中国制造2025”将带来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1、支持经济转型、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特别是直接融资难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资源在供给与需求间存在严重的错配关系,部分垄断行业可支配资金过量,同时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市场主体面临贷款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多次会议中强调,要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制造2025”传承了互联网的基因,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去中介化和去垄断化,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率,改善用户体验。金融业要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在关注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时更加关注融资结构,将资金发放于效率较高、转型较快的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并通过发行债券、股权和短期融资融券等多种形态的市场化融资工具筹集资金。
围绕“智能工厂”,传统企业将实现升级转型,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可为企业打造量身订制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嵌入式金融服务,以点带面地逐步向横向和纵向延伸,形成全方位、实时的专享金融服务,通过全面、实时的掌握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数据来预判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实时计算企业的经营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通过嵌入式的深度服务流程,加强与企业的相互依存度,有效实现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发展。
2、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的兴起正在深刻改变着客户的金融意识和行为,客户主动获取信息的愿望及希望主导自我金融服务和投资决策的需求更加强烈,希望得到24小时全天候的贴心服务,并能逐渐实现更多互联网和移动渠道的服务。在“中国制造2025” 下,金融业可以通过预测客户需求,根据客户变化情况做出响应,及时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目标。
围绕“智能生产”,传感器、云存储、以太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均是智能工业化实施的关键要素,部分高新小企业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供应商和使用者,也将因此而受益。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服务这些高新小企业,逐渐提高他们的依赖性和黏性,最终形成长期合作的感情基础与智能化服务基础。
“中国制造2025”将带来金融业的智能化提升,围绕“智能服务”,金融机构可在智能物流、智能城市等服务产业提前布局。通过访问由各种智能设备获取的数据,物联网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人财务状况说明,并实时更新。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数据驱动的洞察来预测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建议、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做出明智而稳健的财务决策。有助物联网银行成为客户恪尽职守的管家、出谋划策的顾问、以及无微不至的服务商,在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同时,提升附加服务的可能性,在服务客户的同时获得相应收益。
3、布局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在“中国制造2025”体系中,可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整合现有物流资源,调动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使需求方能快速获取服务,智能化物流将紧密连接产业链的关系,使资金流行更加快速高效,地位更加突出。金融机构可提前布局为智能物流提供智能化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标准,为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城市公共服务将会因智慧城市建设而大大提高智能化公共服务水平;物联网的接入正在使智能医疗和智能健康服务成为可能,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新跨越;污染源的联网将使得智能环保成为现实,环境污染将得到实时监控,推动环保产业大发展;车联网将使售后服务变得更加精准、高效。金融机构以智能化服务主动介入,更好地为智能服务提供金融服务。